查看原文
其他

智能气功科学精义(5)——意元体的形成和变化b

庞明 智能气功 2020-02-19

新朋友阅读本文前,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小字“智能气功”,再点击“关注”,也可添加微信号:znqg01 来关注我们,关注后可每天收到我们分享的精彩文章。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i0513785t0t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  其实,这是意元体的功能开始分化了。自我意元体原来是浑浑噩噩、没有分别的。随着越长越大,到了青年时代,意元体逐渐发展、变化,功能一点一点具体化,并且开始分开了。首先是自我分成三部分。一部分是生理需要的我。生理需要在意元体里反映出来,这是最基本的需要,从小时候就有它了。自我意元体和生理需要的我是一体的,就这么一个我。以后又有客观需要的我、理智需要的我。在主观世界里就分成这三部分来支配意元体。以后又再分化成情感的我、理智的我……一个自我就分化开了,而且分化的各个部分也被固定起来了。这就对整个意元体都会有影响。本来自我意元体所反映进去的周围环境都是均匀地满布着,自我和周围环境都是连在一起的。自我是在意元体的中心,整个意元体是“圆”的。随着意元体的发展、变化,自我偏离了原来的中心点,不在意元体的中心了。这样一来意元体就变样子了,不圆了,形成了一个偏执意元体。而且把自己从周围环境中孤立起来,以我为核心,要求周围的环境都要为自己服务,我怎么想就得怎么符合于我。

  我们之所以把这个时候的意元体称为偏执意元体,是因为它有这两个方面的特点。一方面,自我在这个时候开始把自己从自然界当中孤立出来,孤立到一个不适当的位置。本来自我意元体对周围没有很多区别,“我”在里面占的位置就非常少,它具有的本性是利生——利于自己的生命。而到了偏执意元体就不一样了,“我”从大自然中被孤立出来,以我为核心,周围的人和物都要为我服务,我要占有周围的各种物质,从原来利生的本性变成利私了。同学们会问:原始公社的时候的成年人不是没私吗?大家要知道,那个时候的人还非常幼稚,智力就相当于现在的人的幼年时期的智力状况,意元体处于自我意元体阶段。那时候的人就跟动物差不多,大伙集体去干活,干完了活就吃,能够吃饱肚子就完了。生产力非常低下,没有剩余的东西可供占有。所以原始社会的人倒是更纯朴一些,不过那是一种没有开化的蒙昧的纯朴。从无私的原始公社到有了部落,随着生产力的提高,开始有了剩余的产品可供占有,就开始有了私了,人的意元体也就向前发展变化了一步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人的意元体逐渐走偏了。偏了之后,人们的思想就发生了很多变化。产生了财产的私、生命方面的私以及神鬼的观念等,意识也就发生了变化,不是很纯朴了。这样,意元体本身和生命活动更多地离开了,改变了自我与环境是一致的、自我是分不开的、意元体和整个生命活动是统一的那种自我意元体的状态了。到了偏执意元体,它独立出来,逐渐地离开生命活动了。意元体里面的活动,即脑子里面想的东西可以和生命活动不一样了,没关系了。不同于婴幼儿的自我意元体那样,一想动马上就动。婴幼儿想一个东西,他的感觉跟意元体立即结合到一起了,是感觉意识;要动立即就动,又是个运动意识。小孩子干什么事都非常专一,比如看电视,精神非常集中专一,可以愣着不动。咱们说要恢复“赤子之心”,就是要使意识恢复到专一,使它和生命活动结合到一起。而偏执意元体发展到有了独立性,就不同了。比如脑子想看电视,虽然眼睛没有去看,但可以回忆,可以想象,可以造形。意识活动有了独立性,可以和生命活动离开,不统一了,和大自然也不统一了。

  另一方面,意元体里面打上的都是常态智能的信息。因为周围的人给孩子打进去的信息总是常态的。比如大人在小孩面前摇一个能响的东西,小孩听到声音,开始不知道东西在哪,慢慢用眼睛找。看见了,就把声音和这个事物的形象结合到一起了。逐渐地脑子里面开始能综合了。这是常态智能接受信息。常态智能不断地在意元体里打上无数的烙印,就把超常智能挤得起不来了,受到抑制了。家长给婴幼儿玩具,小孩老远就伸手去够。他本来没有个空间概念,一开始看到一种比如是红颜色的东西时,从他眼前到那个具体东西之间的空间都是红的,以为东西就在跟前,所以隔老远他就在近处抓。经过多少次的重复,才有了空间的概念,而事物和眼睛之间的这部分红色(电磁波)在意元体里就不反映了。这是一个常态智能。这个常态智能在脑子里固定起来了,能接受事物与眼睛之间的电磁波的这个功能就被抑制下去了。

  接受信息是这样,发放信息也是这样。没有这样的家长,告诉小孩:这儿有个粉笔,给你玩,别过来用手拿,你用脑袋想它就过去了。也没有这样的妈妈,给小孩一说:“给你玩具。”玩具就自己飞过去了。如果婴幼儿从小时候看着家中的东西都会飞,他长大之后也会让东西飞。过去农村有好多闹鬼、闹神的,家里的孩子长大后好多也有特异功能。我老家就有那样的,来了客人,水壶会自己倒水,水杯会自动过去。都说他们家闹什么鬼怪。文化大革命时候的工作组上他家去也看到了这种情况。其实,那就是意念致动。不过他们有了这种功能,也还是不自觉,不懂得。来了客人,他想招待客人喝口水,脑子那么一动弹,水杯就来了;来的人他特别讨厌,不想招待,水杯就不会自己过去。如果小孩子从生下来就有这样的环境:一说要吃奶,奶瓶呼呼就来到嘴边;吃饱了,奶瓶呼呼又回去了。孩子长大之后,妈妈再教他,饿了吃东西别伸手去拿,你想让它过来就过来了,慢慢孩子就可以做到了。可是我们都没有从小接受这样的信息,认为拿东西就得用手才能拿。现在我给大家讲了这个道理之后,大家也做不到让东西自己过来。因为意元体参照系里边没这些概念,脑子还不会发那样的命令,身体里面就不会发生那样的变化。由于我们人从小时候没打上这些超常信息,成了偏的意元体,只能和大自然发生物理性的接触。

  人类发展到现在还处于偏执意元体层次。从动物的脑元体发展到原始人的自我意元体,又经过几千年,变成偏执意元体。偏执意元体也有层次的分别。古人考虑问题非常片面,不会辩证地、全面地看问题;随着社会的发展,现在的人就比古人看问题全面多了。看《三国演义》里的诸葛亮,不就是会动点心眼吗?他的那些用兵方法,现在许多指挥员都会。在周朝,就是画地为牢:人犯了法,画个圈,不让出圈,这个人就不走出去了。虽然那个时候的人也会用概念了,但是比较简单、片面,意元体比现在人更偏。而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,人们的知识越来越多,越来越复杂,越来越全面。现在科学已经慢慢走向整体地、全方位地看问题了。但是还没有达到超常智能看问题的层次。虽然当代科学搞的一些技术,比如电视机、收音机、电话机等等,不次于古人的千里眼、顺风耳这些,有的地方甚至更厉害,但它也只是利用了物理世界的能量来完成的,仍然算不上人的超常智能。因此,人类不能总停留在这种偏执意元体的境地。随着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,人类认识事物的广度和深度将得到进一步提高,意元体里面的信息越来越丰富、全面,意元体将要圆满起来。人类再往前走,就要走向圆满意元体了。

  3、圆满意元体。现在的人类虽然还没有形成圆满意元体,但是,圆满意元体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必然进程。从原始人→愚昧人→农业文明人→现代文明人,发展到当今阶段,人类还得再继续向前进步。人类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意元体的功能与内容。最早的意元体是空的,慢慢发展有了内容,形成了自我意元体;然后发展成偏执意元体;再一发展就是圆满意元体。要把缺的给补上,才能成为圆满意元体。怎么补?首先就得有超常智能,把超常智能的信息打进意元体里面去。超常智能信息如果进不去,那么偏执就解决不了。超常智能补进去以后,意识里很多原来是分开的东西,如客观需要的我、生理需要的我、理智需要的我、情感需要的我……这一切慢慢就会发生变化,而且对于神学思想也解决了。精神本来是意元体的活动,可以前把精神给了外面的“神”了,现在慢慢懂得之后,又返回到自身里面了。由于意元体的变化,人和外界的大自然的关系也发生变化了,私慢慢也就没有了。因为私是人们在生活资料比较少,还不能充分满足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候,有些人想把生活资料占为己有,让自己生活得好点而产生的。将来,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的向前发展,生产力提高了,物质就丰富了;另一方面,有了超常智能之后,人可以不用吃很多甚至可不吃了,吃气就行了。这样,把我突出的自私的意识就减少了。到那时候,就成为圆满意元体了。不过,这种情况的实现,虽说仅有少数人做到还不行,但得从少数人先做起,因为这是关系到整个社会意识问题。我们讲过有一个二十多年不吃饭的学员叫刘英桃,来中心练功就是为了想吃点饭,认为不吃饭不像话。因为现在整个社会的意识水平还达不到相应的层次,常态意识认为人一定要吃饭,不吃饭不行。只有到了气功被很多人领会、理解了,意元体打进了超常智能信息才行。那时的人不但可以不吃饭,一件衣服一发气,还可以穿几百年。据说李八百现在还活着,他冬夏就那一身衣服,衣服不破也不坏。

  圆满意元体只有当超常智能出来了,把人和自然的关系改变了,我消除了,才能够建立起来了。当然还得要练功,要修养意识,否则有了特异功能也还不行。许多有特异功能的人,意元体的参照系并没有变化,还是常态的。有许多有特异功能的人,表演功能以后就累得受不了,道理就在于此。只有把常态智能参照系改变了以后,那才能真正形成圆满意元体。实际上,我们讲的意元体要变化,其实不是意元体本身起变化,而是意元体里面的内容有了变化。外界事物反映进去的内容增多,逐渐满起来了,里面发生质的变化,那才是圆满意元体。

  4、浑化意元体。圆满意元体只是意元体里面满了,在此基础上,还得再进一步把意元体的功能贯彻到整个生命里面去,就是浑化意元体了。浑化意元体是意元体和人本身以及自然界都混化成为一体了。

  Ⅲ、意识活动的形成及其进一步完善

  意识的形成与意元体的变化过程是有着直接关系的,意识就是意元体的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,意元体的变化就是意元体的内容在逐步增多。所以意识的形成就是意元体从初始意元体到自我意元体,再到偏执意元体的这么个变化过程。说得更简明、更确切点,自我意元体、偏执意元体的形成,就是意识形成的过程。那么到底意识是怎么形成的呢?这就是下面要讲的内容。希望大家结合着意元体来理解。

  一、意识活动的形成

  我们在这里讲的意识是广义的意识,而一般讲的意识是狭义的意识,是指运用概念的过程。广义的意识包括了感觉、知觉、表象、概念的形成、运用概念以及情绪、情志、性格等等。如果单纯地去看,感觉、知觉这些精神活动,还不能算作意识,因为低等动物也有这些东西,它只能称作思维。但是,人有了高级的意识活动,和低等动物不一样了。意识在最高层,往下一统帅,把感觉、知觉、表象都统帅到意识活动里面来了,就使得感觉、知觉、表象都成了意识活动里根本的基础、内容了。因此,讲意识的形成过程,就需要把感觉、知觉、表象的形成也讲一下。

  前面讲了初始意元体是一个叫非常均匀的、没有分别的特殊存在。到了自我意元体的时候,它就把客观世界的一些信息和自身生命的信息,都反映到里面去了。反映进去的信息非常多,进去后要经过简择。外面的信息进入意元体,在里面引起刺激。经常反复刺激,外界事物的信息才能和意元体建立起联系。外界信息反复刺激,建立起联系,那就成为感觉。没有反复刺激形成不了感觉。一个事物可以有多种信息,多个信息反复联合刺激脑子,在里面形成一个复合性的信息的反映,就成为知觉。人的感觉和知觉很难区分,因为人只感不知是做不到的,低等动物可以做到,一碰起反映,可以没有知觉。而人接触到的这些信息,基本上没有非常单一的信息,往往都是复合的信息,因此它在意元体里一反映就是知觉。但是这个知觉是没有经过主观分析的,只是个生理反映的知觉。意元体经常接受外界刺激,里面的烙印打多了,背景上有了明显的烙印。这个烙印就成了认识外界事物的参照系。

  小孩子生下来以后,躺在床上,周围空气的“空”和床的“实着”总在刺激他:经常吃东西碰嘴唇,又有了软和硬的区别,等等。慢慢就有了一个空间和具体实物的区别。这些都是感觉。这之后,看东西,听声音这些最基本的信息打进去,都烙在脑子里面了。最早烙进脑子里去的东西形成了背景,称为参照系。而这个参照系便成为衡量别的事物的模式。比如小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,为了解胎毒,有的地方习惯在吃奶之前给喂黄连水。小孩不知道苦,没有一点抵抗。什么道理?他意元体里面是空的,没有比较,不知道酸、甜、苦、辣的区别。或问:“成人懂得这个区别,不是可以遗传吗?”因为刚生下来的婴儿的意元体是空的,所以没有对比区别。如果老给吃、喝苦味的饭和水,吃、喝上一年,再让他吃甜的,他就不爱吃了。但是如果吃过几次甜的之后,他就不吃苦的了,因为有遗传性。遗传里面苦、辣、酸、甜的感觉都有,他吃了甜的,再吃苦的就有了比较。没吃甜的之前,他没有比较,意元体里只有苦的信息,吃苦的也就成了自然的了。先打进意元体里的东西,成了参照系,别的东西再进去,就拿它来衡量。但是,如果这个先进去的东西和人们已经形成的模式的差异太大,也不行。因为有遗传性在里面。如果小孩一生下来就让他吃玻璃渣,就会把孩子的肠胃拉破。如果大人有特异功能,脑子里认为吃了没事,那么孩子吃了也没事。因为大人的信息加进去了。如果大人没这个功能,孩子吃进去就不行。不过遗传性里面有的信息,你想要让它变化,也是可以变过来的。变过来了,接收进来就是感觉,这个感觉就成为以后认识和处理事物的一个模式。所以,先进入意元体的是感觉和知觉所认识的东西,以后慢慢进去的东西就多了。

  意元体里面进去的东西越来越多,而混元气有聚散性,这样进去的东西就可以化成有形的物质而化到脑细胞上去了。于是脑细胞就出现变化,在脑中心产生蛋白质,然后根据功能定位,把它运到不同功能的脑细胞区域,并淀积在脑细胞里。这样,脑细胞的混元气(意元体)也就随之发生变化。混元气又反过来影响脑细胞。混元气发生变化之后,产生物质,使脑细胞发生变化。所以说脑细胞和脑细胞的混元气,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的。

  俗话说“江山易改,本性难移”。小时候打进脑子里的东西,有的为什么不好改呢?就是这个原因。细胞有很多树突,这是遗传下来的。以后随着发展,这个气进来,一刺激,这个树突长了;那个气进来,刺激那个树突,那个树突长起来。反复接受刺激,蛋白质淀积到树突上,树突就发育生长(本来有很多脑细胞树突,有的长起来,有的没有接受到刺激没长起来)。信息被固定在脑细胞上,改变这些内容就比较困难。小孩生下来后就被狼、虎叼走,由于没有接收到人的信息,意元体就没有向人这个方向去变化,就不能像人那样长成许多树突。因为树突要经过刺激来发育。他只接收了动物诸如用四条腿跑和会叫唤的刺激,这些刺激所产生的物质变化,只能有几个树突长起来,别的树突都没长起来,都萎缩了。在脑细胞发生这样变化的发育期,接收不到人的信息的刺激而变化不了,他以后再回到人群来,就很难变成人了。

  在自我意元体形成的时候,自我意元体和生命活动是一体的。自我意元体一变化,脑细胞的树突也就发生变化。有很多感觉进来,刺激脑细胞发生变化。这么一变化,脑细胞的气就越来越多,固定在脑细胞上的物质也就越多,反过来又影响意元体的变化。虽然这些都是常态信息,但众多的常态信息在脑子里聚合多了,也就促进了脑细胞的发育,使每个细胞的树突进一步发育。树突的分支多起来了,混元气的层次就更多了,反映问题也就更全面了。以后进来的单纯信息可以联合到一起,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。有了完整的形象,就可以更好地记忆了(记住某个形象,里面就已经有了加工,已经是意识活动比较高级层次了)。一旦形成表象,就可以记忆了。一般地来说,单纯回忆一个感觉是比较困难的,但根据某一个形象的特征,就可以把那个整体回忆起来。回忆已经成了比较明显的意识活动了。这是意识活动形成的第一个层次。

  形象有了,反过来它的气一变化,还是上述这么一个变化过程。脑细胞的气发生了变化,又促进细胞的树突越长越多。脑细胞之间的气互相联系上了,这样一来就和形象的整体相对应了。再进一步发展,越来越复杂,细胞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,树突的分支越来越多,这就促使气的层次越来越多。层次多到一定程度,里面就互相渗透,这样就出现抽象。古人在进化过程中,多少年抽象不出来。现在小孩的抽象的形成不像古人那么难。因为小孩抽象是把成人教给他的语言和具体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。在这过程中,小孩脑中既有具体实物的信息。又有语言的信息,加上遗传信息,所以比较容易形成。一开始接受语言的时候,比如你拿一支铅笔和一支粉笔,你一说粉笔他可以给你挑出粉笔,知道这个是粉笔,可粉笔干什么用的,他不知道,粉笔是怎么一回事情他也不知道。在他脑子里这个“粉笔”名词和具体实物是紧密结合到一起的,一说“粉笔”就知道指的是粉笔。他为什么能分出它呢?他就是从形象上分的,粉笔是这个形象,铅笔是那个形象,是从形象思维来判别的。粉笔这个概念只是作为一个代替符号,他不是真正从意思上来进行分辨的。再向前发展,意元体越来越复杂,层次越来越多,它里面互相渗透,互相反映,就形成逻辑的概念思维。在这个过程中又必须有语言在里面起作用。


推荐阅读(直接点开即可):

庞老师近年带意元体

庞老师讲练功故事

庞明老师答疑

直腿坐松腰法

庞老师谈明心见性摘录

庞老师新书《禅宗证悟理法辑要》

智能气功科学概论

↓↓↓点下面阅读原文可浏览更多精彩文章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